困顿中的北京经济出路何在?
时间:2007-08-01 来源:中国城市网 作者:叶裕民
.....................................................................................................................................................................................................................
城市观察家、中国人民大学叶裕民教授
北京“十五”规划发展战略的总体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北京市建设成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其都市国际化、经济服务化、区域一体化和产业轻型化的四化经济将得到全面发展。
近年来,依此发展目标,以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首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2003年,北京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61.4%,成为全国大中城市服务业比重最高的城市,也因此成为世界最具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城市之一。但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北京经济发展与上海等城市的差距正越拉越大,广州GDP也在逼近北京,这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专家学者的严重关切。
北京经济发展陷入困顿,出路何在?
2004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大学城市经济与管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叶裕民教授接受中国城市网总编室主任夏冬梅独家访谈,她明确指出服务经济难以支撑北京经济的发展!北京必须发展制造业,建立起以先进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的高效率产业体系。北京制造业发展重点应放在现在装备产业核心部件生产上 。
首都经济与北京经济的差别
夏冬梅:关于首都经济的概念,有资料显示是1996年北京前市委书记贾庆林在北京第八次党代会上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首都经济是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走向世界的。是向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技术密集、高度开放、资源节约、环境洁净方向发展的经济。
叶裕民:首都经济在北京提出来有它的渊源。首都经济是服从于首都功能的需要,为中央机关、国家领导机构以及国际机构提供服务的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体系。这是由北京的性质所决定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中心,是世界了解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窗口,这是它最根本的区别于别的城市的一个特点,也是它的功能,那么一定会以此为核心来发展相应的服务业来满足北京发展的需要。
北京在20世纪90年代下半年代以来,服务业被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北京一系列现代服务业都发展的非常好。2003年北京市服务业创造增加值达225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61.4%,创造了512万个就业岗位,占北京市2003年就业人数的59.6%。北京是全国大中城市服务业比重最高的城市。北京现在已确实成为世界最具有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优秀的城市之一,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我想这应该就是首都经济的含义以及其取得的成果。
夏冬梅:为什么你会提到北京经济这个概念?北京经济与首都经济的差别在哪儿?
叶裕民:北京经济就是将北京作为一个一般的特大城市,要提高它的城市竞争力,提高它的创造财富和居民生活质量的能力,必须建立的产业体系,我们暂且称之为北京经济。
其实这两个概念,特别是北京经济在过去提得很少。北京经济不完全取决于首都的功能,它还取决于为1456万人口生活质量、生活福利提供改善的需要,为一个城市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还取决于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在他身上会有所反映。取决于市场结构、市场扩张以及它自身的产业优势。
所以从该角度而言,北京经济与首都经济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叶裕民:两者的相同点在于它们在空间上都是一个课题。即是在1680万平方公里来发展的经济体系。因此两者是分不开的,是融合在一起的。
但它们又是不同的,不同之处在于北京作为首都应该拥有的经济体系。但北京还是一个一般特大型城市,还需要有它的产业体系,还要遵循一般城市所具有的现代产业。
叶裕民:提到两者的差别,这涉及到首都经济概念的来源问题。
追溯得早一些,北京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之前都是消费型城市,是个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军事中心,其产业比较弱。
建国后,我们就提出北京要改变消费城市的这个特性,要建立庞大的工业体系,这与当时中国发展工业的指导思想是有关系的,即建立"以钢为纲"的生产体系。北京要发展钢铁工业,要发展石化工业,所以建立了以首钢、燕化为主体的工业体系。
70年代末,北京不仅是中国的首都,还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当时首钢和燕化都是中国最前沿的。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提高北京城市的整体质量,为了推进地区经济走向一个快速良性的轨道,人们就开始反思北京是不是要依靠钢铁和石化这两个为主体的重工业体系才能发展,发展之中是否有矛盾?
结果发现首钢和燕化是重化工工业中的基础原材料工业,该工业特点是大运量,大进大出,大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而北京又正好是一个缺水的城市,而且环境容量又有限。作为首都它需要一个好的发展环境,所以这与高耗能、高耗水、大污染这样的工业体系不相吻合。其次发展重化工业与北京自身拥有的产业禀赋优势不相吻合。北京作为一个政治文化中心,科研机构比较多,技术研发力量比较强大。它应该发展中国比较前沿的产业,不能满足于发展一般的原材料工业,原材料工业属于技术相对成熟的中低产业。而恰在此时,北京首钢和燕化给北京造成了很多的问题,北京不应该发展这种重化工工业,应该发展与首都功能相吻合的经济。于是发展服务业被逐步确立起来。这样也逐渐确定了北京发展首都经济的内涵与发展道路。北京包括高新技术产业,但仍然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集技术、研发在内的庞大体系。客观上,人们在认识首都经济时更偏重于服务业。于是提出来北京要依靠服务业来振兴北京。那么这个不仅是与首都经济背景相一致,也与中国认识大城市发展的过程相一致。
在90年代下半期,北京的服务业就得到了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包括金融、信息、交通运输、文化、房地产以及传统的服务业如宾馆、饮食、广告等都得到了大幅度发展。
但之后,人们又发现一个新的问题,就是北京现代经济的发展与上海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特别是2002年,北京资本在增加新一轮投资时,都往上海去了,而没有放在北京,这就导致了北京经济增长的源泉与上海相比处于一个相对不足的状态。90年代后,北京与上海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人们开始反思,北京的经济能不能支撑北京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北京仅仅依靠服务业是不够的,还要坚持发展制造业,这是一个大的思路。
首都经济不足以振兴北京
夏冬梅:一般认为,城市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说明这个城市发展的就越好。如你所述,北京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在2003年达到全国最高水平,超过了60%。为什么说还要发展第二产业?
叶裕民:1995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50%,达到50.1%。意味着北京市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开始成为创造财富的主体。1995年-2002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一路攀升,到2002年达到61.3%,比上海高近10个百分点。正因为如此,"北京市是中国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城市"已经成为学界和政府的共识,也成为北京人的骄傲。由此大部分人也认为北京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可以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促进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也就是通过所谓的"首都经济"来振兴北京。但从资料来看是不支持这一结论的。
首先,北京并不是中国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城市。看一个城市第三产业是否发达,不能够仅仅考察第三产业的比重。如果观察第三产业的比重,那么早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第三产业比重最高的城市是湖南省怀化市,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75%。而同年北京第三产业比重仅排在第11位,而上海排在第31位。显然我们不能因此得出这样的结论:怀化的第三产业就比上海、北京发达,同样也不能认为北京的第三产业就比上海发达。北京作为"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城市"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实际上北京市第三产业的绝大部分行业规模都比上海小得多。第三产业内部的主体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以及社会服务业都与上海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于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服务的绝对规模也只些微高于上海。
其次,北京的第三产业难以支撑北京发展需要的。衡量北京发展第三产业是否成功,北京还是否需要大力发展高效率的制造业体系?主要看当前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发展道路是否充分支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也即看北京城市的创造财富能力及居民生活质量是否得到充分提高。但我们看到90年代后上海GDP一直都领先于北京,并且差距逐步扩大,2003年,上海GDP达到6251亿元,而北京只有3600亿元。人均GDP,差距也是逐步拉大。2003年上海常住人口人均GDP达到了36533元,北京则为25152元。
如果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两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可以有一定差别的话。那么,上海北京发展速度的差别长期持续的扩大,特别是人均GDP差距的持续扩大就是不被允许的。GDP和人均GDP分别代表一个城市财富的创造能力和居民福利的综合水平。从理论上看,一个现代城市的主导产业选择制造业和选择服务业都是可行的,关键看选择的产业能否将城市引向繁荣和富裕。北京和上海同作为中国一流的城市,至少应该有着相应的繁荣和富裕。显然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没有为城市带来足够的繁荣,也没有为城市居民带来足够的富裕。北京存在有大量失业人口,特别是存在有大量低收入群体,严重限制了北京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换言之:当前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不能够支持北京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要。北京产业发展之路需要重新研究。北京当前已经处于选择的关键时期。
北京必须发展制造业
夏冬梅:造成北京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锁定制造业作为经济的突破口?
叶裕民:北京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与北京市第二产业发展水平有很密切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市场需求。由于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持力不够,或者说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持现代第三产业更高水平的发展。
北京作为首都,其第三产业的市场需求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居民的生活水平。应该说这样的需求在北京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已经成为北京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大支持力。但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来自全国对北京城市的第三产业需求是相对有限的,和可预测的,要指望依靠来自全国的需求完全支持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北京城市竞争力比较困难。因此北京必须要寻找新的市场源,发展以制造业为基础产业的北京经济。
第二,北京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这是大部分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市场支撑。第三产业可以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而北京市由于制造业发展不足,首先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则主要决定于居民的收入及其生活质量。北京城市居民对生活性服务业的购买能力还比较低,难以支撑生活性服务业的大规模发展。而制造业作为最重要的基础部门,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北京作为首都,为什么应该发展制造业?我们可以看到迄今为止的大国首都,除了华盛顿等极少数以外,大部分仍然是依赖制造业的发展来支撑城市繁荣的。北京有着巨大规模的人口,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国际地位引致的对北京城市服务业的需求还不能够支撑北京经济的充分发展,北京还需要与世界除了华盛顿之外的更多首都的发展一样,重新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经济支持。
夏冬梅:北京目前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叶裕民:目前大家已基本形成了共识,要发展制造业,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制造业是否对北京能做一个支撑?我们把北京与上海做一个比较。
首先从总体产业发展规模来看,北京第二产业目前的发展相当于上海90年代上半期水平。而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大概相当于上海90年代末期的水平。这是从总量上来看。
再看一下分行业的情况,据2002年的资料显示,作为上海第二大行业交通运输业是194亿元。第三大行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142亿元。北京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是142亿元,而该行业是北京第一大产业,是北京最早的一个产业,也是支撑北京现代化的一个最先进的产业,其与上海第三大行业才不相上下。当然到了2003年就更不如上海了。北京最早的产业发展没有能够很好地支撑起北京经济的发展,客观上缺乏竞争力。
据2003年的资料显示,首先来看一下各行业吸纳的就业人数。交通运输业设备制造业,北京吸纳的从业人员是9万人,而上海吸纳了18.3万,上海是北京的2倍多。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北京吸纳了84000人,而上海吸纳了20.7万人。再看一下各行业创造的总产值,北京以汽车为主的交通运输制造业为456亿元,而上海为1607亿元,上海是北京的3.52倍。作为北京第一大行业的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2003年实现的总产值为942.6亿元,而上海达到了1960.9亿元,是北京的2倍。而以上产业都是北京引以自豪的并且将来还要继续发展的产业,是北京要依赖其支撑发展的产业,这样作为经济的支撑就远远不够了。
其次是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劳动生产率。从2003年所统计的上海与北京主要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数据比较来看,上海劳动生产率比北京的倍数值基本都在1以上。即上海大部分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北京。当然北京也有其自豪的地方,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方面,上海比北京是0.85。但北京发展的规模很小。因此说北京不是没有相对发达的产业,只是这个相对发达的产业在全国竞争中不是处于一流的,那么作为一个大都市,其基础产业一定要是一流的,你才能支撑起你这个城市,在全国处于一流水平。但现在没有处于一流水平,就说明你这个产业发展不够。
制造业发展不足首要原因是企业投入研发资金不足
夏冬梅:北京制造业为什么会发展不够好?
叶裕民:制造业发展不够,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有三个特别重要的原因。
首要原因是企业投入研发资金不足,研发能力受限制。
现代产业的发展最主要来源于它的竞争力,来源于它的创新能力。而产业的创新直接与大中型企业的研发能力有关。我们来对比一下上海与北京的研发力量。据2003年对京沪大中型企业研发力量的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有研发机构的是72个,上海是219个;北京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为2.95万人,上海是6.54万人;北京高级研发人员为1.95万人,而上海为3.29万人;北京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为44.75万元,而上海为147.55万元。由此比较,北京制造业发展不够的首要原因是企业的研发能力不足,投入不足。
第二、北京的投资环境比较弱 。从招商引资开始到后期投入都不如上海。
北京招商引资由于它的各方面环境欠缺,那么与其对接的这些制造业领域就很可能不是一流的投资。投资源头承载的主体能力不够。比如北京的汽车和上海的汽车,上海的通用汽车是世界第一品牌,而北京的索纳塔至少也只能算作第二品牌。这是源头不同。而项目落户后,由于北京担心其缺乏市场,害怕其比较弱,就把北京作为索纳塔汽车销售的主要市场,结果就导致了索纳塔虽然在北京市场占有量很大,但为北京市开辟新的源头不足,汽车很难作为北京的基础产业,而其不作为基础产业,那么一个城市的竞争能力就会大大削弱。
一个人、一个生命、一个经济系统一定要从其外部汲取源泉,一个城市的源头必须要在外面。他的市场在外面,打全国就挣全国的钱,打世界就挣世界的钱。那么每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应该是最具有竞争力的。我做汽车的,必须要成为全国买汽车的人的一个备选,有很强的可选择性,有认同感。
夏冬梅:北京汽车发展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状态?
叶裕民:我们拿北京索纳塔来看,从一进入,北京就比较保护它,并给与它一个很重要的市场定位,即商务用车,包括北京政府机关、警务系统、政府采购系统、还有出租车系统,这是它最重要的市场定位之一。而这恰恰是一个失败的定位。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把自己的主导产业并且要依赖其支撑经济发展的产业定位在一个自给自足的市场。这个市场应该是开放的市场,要让它去竞争,如果没有竞争力,就可以不要它。
索纳塔我们都见过,车其实不错,但政府给与它的这个定位起了不太好的作用。至少北京市民对其不太认可,满大街都是,我就不用了,没有个性。同时索纳塔作为北京的商务用车,那么外地人就不太用它。由于在选择私家车时有了这些心理障碍,产生了这些不认同感,反而导致索纳塔汽车市场开拓能力减弱。我觉得按照其本身的发展,索纳塔市场开拓能力应该比现在要强,如果我们能放开市场。同时一定要保护它,在其零配件等生产的决策上,也就没有做到一个真正的市场化运作,高价位的零部件生产,导致高价位的汽车成本,企业竞争力提升就非常困难。
因此北京在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已有的制造业没有支撑起其经济的发展。环境非常弱,限制了来的企业以及来以后的企业,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
制造业重点定位应在现代装备产业中的核心部件生产上
叶裕民:制造业发展不够的第三点原因我认为是没有成长出一批与北京相适应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这样的产业。这其中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制造业的定位,是定位在汽车上,还是有更好的空间去寻找?我认为这是一个应该讨论的问题,但该问题讨论的还不透。
目前北京现代汽车发展成自给性部门,而没有成为高效率的基础产业,其不足以支撑北京的增长。现在北京又与日本共同发展丰田汽车,这是一个大气派的东西,但还不能预见未来会怎样。而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已经是北京发展得比较好的产业,但其发展仍不如上海。
叶裕民:我认为,北京可以跳出人们熟悉的、传统的思路,结合当前中国发展潜力大、市场扩张快、北京具有发展优势条件的产业,重新审定选择制造业的重点领域。
制造业的定位,这与中国发展的阶段以及由这个阶段所决定的产业发展空间有关系。 中国现在是发展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分三个阶段,包括基础原材料工业、深加工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目前是发展到工业化当中的深加工工业为主体的阶段,这决定着中国未来时期,深加工工业是中国成长空间最大的产业。
而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深加工工业有两类主体,一类是以汽车为主的高档耐用消费品产业,其二是装备产业。所有的产品包括汽车、电视机等都需要机械设备来装备。
中国应该说在90年代中期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也由基础原材料阶段发展到深加工工业阶段,如何来证明呢?我们可以看到看待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除了看增加值的比重,还有一个很好的视角就是看国家和该地区前十名或前一百名企业所在的行业,能反映出其产业结构。
据中国1995年与2002年前十大企业集团规模与结构的数据比较,1995年前10大企业中,除了上海大众汽车外,全部都是重工业,说明中国已进入新一轮重工业阶段,并且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原材料阶段。再看2002年,中国前10大企业中,已有一汽、摩托罗拉、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以及海尔集团5大企业属于深加工工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说明中国正好处于原材料向深加工工业转化的过程当中。
而深加工工业有两类工业,一类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一类是现代装备产业。前者是为消费服务的,是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产业;后者是为生产服务的,是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在2002年中国前10大企业中的5个深加工工业中没有一个是装备产业。可以说中国在这一时期,装备产业严重滞后于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
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并已初具规模,开始有能力加入国际分工体系。但装备产业严重滞后。汽车产业和金属切削机床分别是高档耐用消费品和装备产品的代表。据中国1978-2002年汽车与金属切削机床生产量增长比较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量由1978年的14.9万辆增加到2002年的325.1万辆,年平均增长13.7%;同期金属切削机床的产量由18.3万台增加到30.9万台,年平均增长2.2%。明显地反映出金属切削机床的发展速度远远低于汽车产业。这说明深加工工业内部发展严重失调。
夏冬梅:装备产业的发展对中国目前所处的工业化阶段起着一个怎样的作用?
叶裕民:中国在下一个时期有更大发展空间的应该是装备产业。装备产业滞后对全国来说是一个大问题, 装备产业是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企业进步主要依靠两个途径:一个是依靠技术进步,扩大规模。技术进步可以把产品做到最好,扩大规模可以把成本做到最低。以最低的成本生产出最好的产品当然就是富有竞争力的。那么每一个企业在谋求技术进步的时候一定是以更好的装备来替代久的装备。因此所有的企业在提升竞争力的时候都存在对一流装备的需求。我们中国恰恰是装备很差,我们大部分的装备都依赖进口,中国大约60%的先进设备需要靠国外进口,有的行业是全行业进口。
全行业进口有什么不好?其一装备产业在这一时期是支撑中国发展最重大的产业。比之汽车,装备产业是一个生产体系更为庞杂的一个产业。如果没有他,中国下一步的发展就缺了一个大的空间。第二,提高了几乎所有企业技术进步的门槛,增加了中国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的成本,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延缓。
既然如此,汽车产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而且很多城市都能够加入到这个体系当中。北京作为中国的技术力量最为雄厚的一个城市,其发展就不仅仅是要提高北京经济总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任务,还应有引领中国制造业进步的任务。
叶裕民:北京应该选择在全国市场空间最大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为全国下一轮装备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的支持,和前沿核心零部件服务的作用。
夏冬梅: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基础,装备产业在北京有没有这样的基础?
叶裕民:一个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市场基础,而中国有一个庞大的需求空间。
其次要有研发基础,中国如果发展装备产业是必需的,那么中国研发基础最好的非北京莫属。产业的发展首先是研发。装备产业不是一个像水泥这样一个成熟的产业,它一定需要研发。北京研发力量最强。
其三需要产业本身配套的基础。产业本身配套应该说全国都很弱,比北京强一些的地方当然也有,是中国的东北。但这并不是说北京完全没有配套的基础,北京的电子设备制造业是现代装备产业最为重要的一个门类,虽然现在主要是做生活类电子,但生产类电子与之应该是相通的。电子是很多产品最核心的部件之一。
北京缺少的是一个庞大的生产装备产业体系。但中国产业中存在着很多从无到有的过程,比如汽车,90年代中国的轿车没有基础,但很快发展起来。因为中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可以吸引一流的投资,一流的市场与一流的投资相结合,就能够培育出一流的生产体系。如果北京做核心装备的话,不能像索纳塔这样走。一定要首先了解装备体系中哪些是核心装备零部件,哪些处于技术最前沿,哪些是对中国装备产业起着一个引领作用的领域,然后据此到世界上去寻找最一流的企业,与之对接,就像上海与通用汽车对接一样,10年后北京就可能成为装备产业最前沿的一个生产基地,给别人提供研发服务,提供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我觉得这比汽车发展空间要大得多得多。同时这对全国的意义也非常大,这才是北京应该起到的作用,引导全国技术进步起到更大的作用。那么北京这样一些高效率的产业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大的空间,带动物流、信息、广告业、融资业等服务业体系的整体活跃。
所以我觉得北京在一个新的时期应该建立起以装备产业体系当中的核心装备部件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与首都经济一起来支撑整个北京的发展。
叶裕民:这样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第一,一定是使北京经济发展水平和总量可以在全国保持在一个领先位置,并同与国际化大都市要求相吻合。第二,依此为依托,可以解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问题。发展现代制造业体系不是发展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可以为建立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稳定的社会结构提供物质基础。第三,可能可以为协调北京与周边地区发展的关系提供一个物质基础,提供一个产业链的基础。北京与河北的发展有矛盾,长期不能带动其发展。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向来是通过产业链来带动的,那么装备产业是一个组装型的,大量的零部件都得周边地区去配套,这样就可以缩小北京与河北地区的差距。在未来,京津协同,制造中国最前沿的产业体系,引领中国整个工业化走向升华。第四,可以起到有效控制北京人口的作用。一流的产业发展不起来,只发展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吸引大量的外地人涌入。相反发展高技术的装备业和以此为依托的现代服务业,会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北京的人口才能有效的控制。
建立高效率的产业体系,瞄准大的发展空间,一个地区的经济一定要和国家宏观要求紧紧结合。以装备产业当中的核心部件为主体的制造研发基地,我觉得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建立北京经济的表现。
总部经济不会动摇北京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
夏冬梅:北京发展总部经济,有人说这样一来,北京高端话语权被商人所掌控,会与首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符?
叶裕民:北京总部经济应该属于首都经济的一个范畴,总部经济就是希望外国到中国的投资越来越多,并把投资管理的中心放在北京,北京总部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不是人为去争取的。
总部经济这种提法应该说太直白了,我觉得应该是现代企业的管理中心和控制中心。而当前很多人把总部经济与楼宇经济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是不正确的。总部经济核心是管理中心和控制中心,产业的配置、信息、撤资、进资等都通过总部来协调。而决策机构的多少与当前的国情国事相关联。北京的高端话语权不会为商人所控制,总部经济是产业的一个发展内涵,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是不会被动摇的。
北京还需要发展大文化产业
叶裕民:北京如果说还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挖掘的话,就是文化产业。作为首都经济,北京各个产业都挖掘得很好,但作为文化中心,文化产业的挖掘是不够的。北京的旅游点内容少,文化内涵表达不明。尽管现在南城建起茶馆、戏楼等,
北京要建成整个世界的东方文化之都,必须要有一个大的文化展示区,来展示中国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过来的,中国在整个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文化都有哪些内容,对世界的贡献曾经是什么,后来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衰落的。然后才是北京的都城文化,最后局部到城区的茶馆、戏楼等。
只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才会发展起来。而现在做的还不够,很肤浅。如果说首都经济还有可以挖掘的话,我认为就在此,并且这也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到的。